地點 廣東省珠海市
時間 2021年4月28日
設備 M80“極行者”海洋調查無人船、ME120全自動無人船、“水上飛”水面移動救生擔架床、激光雷達、多波束測深儀、側掃聲吶
左:“極行者” 中:ME120 右:“水上飛”
2021年4月,廣東省2021年度應急測繪保障及安全生產演練在珠海市淇澳大橋附近水域展開。本次演練利用無人機、無人船等無人化現代科技技術進行應急測繪保障演練,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主辦,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、廣東省測繪學會及珠海市自然資源局承辦。該演練模擬特殊環境下,廣東省測繪應急保障領導小組啟動應急測繪Ⅱ級響應全過程。整個演練過程中,多種無人裝備聯動反應,無人機獲取的激光測繪數據與無人船獲取的水上水下測繪數據,共同構成了空海一體的三維點云數據,及時地為救災決策提供數據支撐。
云洲智能作為協辦單位,派遣M80“極行者”海洋調查無人船、ME120全自動無人船以及“水上飛”水面移動救生擔架床參加此次演練,展示了水上及水下橋墩形態探測、目標水域水下沉物位置探測以及救助不慎落水等綜合能力,為應急測繪、水上救援帶來全新應用解決方案。
演練背景模擬受災海域情況復雜,臺風災害頻發,港珠澳大橋存在安全隱患,需要快速獲取最新相關大橋數據,以便預知受損狀況。
云洲M80無人船搭載激光雷達和多波束測深儀,前往目標海域,同時開展水上水下測繪工作,采集數據可輔助判斷通航條件,還原橋墩的外貌形態,判斷橋墩的受損狀態。
圖 | M80作業現場
圖 | 無人船航行監控系統頁面
圖 | 水上水下測繪成果
為了排查水下沉物的具體位置,云洲ME120無人船搭載側掃聲吶開展水下探測,以便后續定位打撈。
圖 | ME120作業現場
圖 | 水下探測成像
與傳統作業模式相比,無人船測量模式實現了數據采集的自動化,在設計好航行路線后,船只可自主航行并采集數據,無需人工操控。此外,通過無線數據傳輸,測量人員在岸上即可實時掌握到船只航行及測量情況,并可隨時調整作業細節。
此外,為了預防海上落水事故,本次演練模擬發現1名不慎落水的人員。云洲“水上飛”移動救生擔架床根據鎖定的落水人員位置,迅速前往救援。以每秒四米的航速在湍急的水流中穿行,及時抵達落水人員身旁,將落水人員拖帶至岸邊安全區域,擔架部分具有自動升溫功能,可緩解落水人員失溫情況。
在救助過程中,岸基工作人員借助無人機的實時回傳視頻,能夠監控救援過程,了解救援進度以及獲救人員的狀態。
圖 | 無人機拍攝“水上飛”移動救生擔架床救援畫面
近年來,為保障經濟發展,河海橋梁建設工程眾多,運維過程中所呈現的橋梁結構損壞、水下沉物礙航等問題亟待解決。傳統地形測繪數據主要采用有人船搭載測量設備獲取,傳統測繪方式的效率及安全性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測繪需求,尤其當險情出現時,傳統作業方式的局限性尤為突出。無人作業模式的出現,為應急測繪作業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此外,傳統救援模式效率低,對救援人員的安全也難有保障。無人船能夠替代傳統人力救援模式,使大部分救援環節無人化,提高救援效率和質量,降低施救人員的工作風險,助力提高水上應急救援水平。
除了在應急場景的應用,無人船還可服務于日常巡邏巡檢作業。不僅能夠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,還具有以下優點:
1、周期性監測任務內容可保存,每次執行根據高精度位置、速度信息智能控制航行,實現高重復性監測工作,成果易比較、可追溯,利于專家解讀;
2、可支持多艘無人船組網作業,效率高、節省人力,可滿足高頻率和快速的監測需求;
3、數據可上傳至人工智能智聯管理平臺,方便實現對數據的管理和監控。